微信公眾號
●截至2016年6月底,除環境保護部屬8家機構完成脫鉤外,全國已有286家省、市級環科院所完成脫鉤,剩余64家還未完成脫鉤。年內還有第三批系統環評機構需按期完成脫鉤任務。
●按照《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資質管理辦法》(環境保護部令第36號)的有關要求,以及環評行業管理和發展的實際需求,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日前向環境保護部申請環評機構以及環評從業人員水平評價體系項目研究。
◆本報記者童克難
“我們決不允許‘卡著審批吃環保、戴著紅頂賺錢?!?015年兩會期間,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記者會上,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對外承諾,環境保護部所屬事業單位的8個環評機構率先全部從環境保護部脫離,其他地方的分批分期也要全部脫離,逾期不脫離的,一律取消環評資質。
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6月底,除環境保護部屬8家機構完成脫鉤外,全國已有286家省、市級環科院所完成脫鉤,剩余64家還未完成脫鉤。年內還有第三批系統環評機構需按期完成脫鉤任務。
沒有了“鐵飯碗”,就意味著改制后的環評機構要面對純粹的市場競爭。作為獨立的企業,如何在發展過程中做大做強是脫鉤后的環評機構面臨的問題。
專業人才構成核心競爭力
環評機構轉型后,企業更注重人才引進、培養和激勵
記者了解到,專業人才對于環評機構來說是最核心的競爭力。環評機構在脫鉤改制后,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專業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只有解決人員和技術問題,保證業務質量,才可能談得上企業的發展。
具有注冊環評工程師資格的業務人員很多在原來的事業單位都擁有行政職務。環評業務從環保系統徹底剝離,也就意味著一部分環評專業人才存在著分流情況。
為此,有企業開始注重人才培養。作為陜西環保產業集團的全資子公司,陜西中圣環境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每年拿出100萬元作為人才轉型基金,用于人才的引進、培養和激勵。
在引進人才方面,陜西中圣通過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的方式引進高端人才,增強公司技術實力,對每名環評工程師獎勵兩萬元,用于生活安置及補助。
“人才引進的獎勵機制,就是為維護公司資質,提升公司競爭力做好儲備。通過人才的引進,我們希望可以進一步增強公司在專業領域的實力?!标兾髦惺タ偨浝砑цけ硎?。
在對外引進人才的同時,進一步挖掘內部人員的潛力也很關鍵。2004年就完成轉企改制的廣東順德環境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采用各種形式,實現了對員工進行專業知識的培訓,提高人員的技術素養和專業水平。
在激勵機制方面,廣東順德環境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重視員工對于業務創新的獎勵和分享。而陜西中圣對于每年考取注冊環評工程師的員工按考取周期每人獎勵1萬元~3萬元獎金,并設置各種單項獎項。
體制改革告別“大鍋飯”
公司化運營提高工作效率,業務質量把關體系成熟
環評脫鉤改制,產生的影響是破除了行政體制所帶來的“紅利”。
“環評機構在舊的經營體制下,多數是以吃‘大鍋飯’的形式,這種管理模式和分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夠激發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敝袊h保產業協會環評分會理事長祝興祥認為,改制后的環評機構通過公司化運營,可以有效激發員工的積極性,提高其工作效率。
為此,陜西中圣陸續出臺并修訂了一系列管理、激勵制度,涉及人事薪酬、行政后勤、報告質量、財務管理、市場開發等各個方面,使企業管理有據可依、有章可循,全面提升了公司的管理能力,為公司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基礎。
同時,公司還不斷完善績效考核,加大對員工的考核力度。對于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分別進行差異化和精細化的考核,有力推動了公司各項業務又好又快的發展。
廣東順德環境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長洪偉表示,制度、規章的制定和進一步精細化,使轉制后員工的積極性有了明顯的提高。
“脫鉤改制,去除了行政背景,但是對于環評質量的要求卻絕對不能放松,因為要直接面對市場競爭,可以說環評質量的優劣也是決定環評機構能否生存的重要因素?!?洪偉介紹說,在加強管理和激勵措施的同時,對于環評業務的質量把關也有一套成熟的機制。
2007年起,順德環境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編制了“環評服務過程控制程序”,并先后4次根據公司發展和環評質量的要求對其進行修訂,分別從28個和16個步驟逐一明確和規范環評報告書和環評報告表的的具體工作內容和職責,并制定了相應的考核標準,以規范環評工作,保證工作質量,防止不合格情況發生。
早改革早受益
擴大經營范圍和業務領域,綜合服務成發展方向
“公司成立3年以來,我們認識到單憑環評業務是難以生存的,在發展過程中,我們也一直在探索如何創新發展、綜合發展,如何使我們的企業做大做強?!睆V東省廣州市番禺環境科學所有限公司于2013年轉制,公司負責人胡應成介紹說,從業務量上來看,2015年公司的業務量約為1200萬元,多出2012年轉制前700萬元左右。
這其中,既有市場范圍的不斷擴大,也有業務領域的不斷拓展。公司成立后,番禺環境科學所有限公司以環評業務為主,走出番禺,向全省布局,目前環評業務已經覆蓋廣州市12個區,以及佛山、中山、珠海、肇慶和清遠等周邊城市。
在業務種類方面,公司也在環境監理和環保工程,清潔生產和水土保持方案以及規劃環評和企業“環保管家”等方面進行了拓展和嘗試。
同樣是脫鉤改制,擁有更多技術力量的陜西中圣在業務的拓展和范圍方面的成績更為明顯。
陜西中圣在改制首年就簽訂了超過1億元的合同,實現凈利潤2307萬元。這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省外業務的成功拓展。改制之后,公司構建了以陜西為中心,輻射周邊的市場網絡,并與省內外地方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并設立分公司,打開了以往難以介入的省外市場。
早改革早受益,率先轉型,則可以更早的得到實惠。
2004年,廣東順德環境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完成脫鉤改制。洪偉介紹,改制前公司的環評業務占比60%,ISO14000等咨詢業務占比為10%,科研與工程占比30%;改制后雖然環評業務占比仍為60%,但是在地域范圍上明顯擴大,而清潔生產環保驗收等咨詢業務占比20%,科研與規劃占比10%,環境檢測與其他占比則為10%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與改制前相比,廣東順德環境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轉制后的產值是轉制前的大約40倍以上。雖然在業務占比上企業綜合性業務沒有變化,但實際上的業務量則有著明顯的增加。
擴大經營范圍,拓展業務領域,較早改制完成的企業為之后環評機構的發展提供了借鑒。2016年年初剛剛完成轉企改制的浙江仁欣環科院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冰就表示,除環境影響評價,公司將秉承寧波市環科院多年在環境科研、資訊等領域的豐富經驗和專業精神,力爭整合提升各類資源,力求將其打造成環保咨詢服務業的龍頭企業。
“雖然轉企改制后的環評機構大多比較依賴環評業務,但從長遠發展來看,要生存甚至做大做強,企業在業務的拓展范圍方面環評的比重會逐漸下降,而綜合的環境服務、咨詢業務的比例應該逐漸增大?!弊Ed祥表示。
相關報道
行業不規范現象仍存在需建立評價體系和評估標準
◆本報記者童克難
“由于環評機構的素質參差不齊,環評隊伍存在工作質量不高,內部管理松散等問題,沒有對于環評機構的分級評估,對于建設項目單位來說也很難選擇?!杯h境保護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曉文認為,應該建立環評機構的水平評價體系。
有業內人士認為,從市場供應角度分析,除需要引進和培養專業技術人才以及明確企業未來發展方向,目前市場還需要擁有一套對環評機構的科學評價和評估體系,以客觀、公正反映其真實的技術能力和業務水平。
首先,環評專業人才在改制過程中可能出現分流,新注冊環評工程師的數量沒有明顯增加,加上環境資質管理辦法對環評機構的要求等,導致出現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資質掛靠等問題。
其次,在調研中受訪企業還告訴記者,目前市場上對于環評咨詢服務沒有明確的價格指導規范,這就可能致使市場存在低價競爭、惡意競爭等亂象。
為了防止可能出現的市場亂象,除了對環評機構的監管,對現有環評機構的科學評估也顯得至關重要。
按照《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資質管理辦法》(環境保護部令第36號)的有關要求,以及環評行業管理和發展的實際需求,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日前向環境保護部申請環評機構以及環評從業人員水平評價體系項目研究。
劉曉文表示,評價體系的建立可以遵循自覺自愿的原則,其目的是為了除環境主管部門對環評機構的監管之外,用評價體系的方式使環評機構的競爭力真正回歸市場,給市場一個科學、準確和客觀的參考。對于環評技術人員,他認為應該建立環評工程師和相關專業技術人員的水平評價體系,通過建立行業內獎懲機制約束和規范從業人員行為,提高業務水平。